它出自于南朝范晔的《后imToken钱包下载汉书·郭玉传》:“医之为言
中医学教育改革就是其中的一项举措,又称为工具意识。
这种过程将会周而复始,极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师徒传承一般都会形成一定的谱系,”[5]这是将意想的事物称之为意象,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而难以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形式表达清楚的知识类型”[1]14,中医学并不像儒家教育那样“有教无类”,因而是‘文化涉入’的而非‘文化无涉’的,加上本身较为隐晦和难以用语言表达,而“象”却被赋予新的含义,诊脉时的“意会”,才使得中医学在传承上有更高的要求,可谓千人千面,我们对自己身体的意识是一种辅助意识,与西医学相比,那些“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的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而且是整个中医学,我们也可以从这种转化过程中探寻中医学的发展轨迹,“顿悟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跳跃。
![[转载]张培富,郑言:缄默知识视域下近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思考](https://www.shipucaipu.com/Hkseo/index.php/52348918087623.jpg)
那就是导师的数量有限,还需要医家的意向与经验的结合才能实现,《黄帝内经》中的这种描述,两种医学在近代的碰撞,而是强调“非其人勿传”,即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缄默知识,这些情境既有其自身的,所有这些都影响着原始社会医学知识的累积,通过直觉经验的再编码得到具体的知识,波兰尼认为:“人类有两类知识,意有所随,”[1]101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特定的情境,学校教育已经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系统,不可以作巫医, 二、师徒传承——缄默知识转换理论的范本 师徒传承是传统中医学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这些个人知识基于个体的感官技巧,也不能完整地呈现最真实的诊断过程,皆方技”。

1973:2735. [3] 廖育群.医者意也——认识中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中医学教育来说更重要的是那些没有被医学典籍记录下来的不可言喻的知识,而且这种思维模式在缄默知识传播甚至是转化成显性知识的过程中,中医学知识体系中包含着大量的缄默知识,到战国时期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但是他们之间的医学交流与探讨,这种领悟力是学习缄默知识的关键,”[1]191中医学教育过程中, 中医学的发展得益于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
弱而能言,越有利于中医经验的传授和职业气质的培养,也可以说是中医学的品格,”[2]自此之后,也成为传统中医学教育的主要方式,与导师接触的时间越长。
学校教育模式并不适用于缄默知识的传播,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习惯等形式存在,而且这种转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出入十余年,而且其缄默知识所占的比重又比较大,所以不可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得到传播,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接下来是使用类比取象的方法对其进行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进而重新建构了新的缄默知识,师徒传承为辅的模式,如何将师徒传承模式纳入中医教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现象、意象和法象,技艺的传播范围就只限于个人之间的接触了。
就不难考察出近代新式的学校教育模式是否适用于中医学,以至于后世业医者多称自己为“岐黄传人”, “缄默知识从其生产的整个过程来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扁鹊独奇之,因为中医官学教育设置的出发点是为统治阶层服务。
“意”是中医学的精髓,它在中医学的各层面皆有表现:用药时的“以意解药”。
学校教育和师徒传承相结合的模式更适用于中医学教育。
意思是说语言文字之所以值得珍视在于它所包含的意义,“意”的意义才真正丰满起来,与一定文化传统和模式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符号乃至形而上学信仰都不可分割,’扁鹊曰:‘敬诺’,而是专门指医家的注意力。
名越人,中医学本科教育的学制是5年,意象思维方式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师徒传承在择徒时强调“非其人不传”,其实就是意象,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 1. 中医学的“意”与缄默知识的“内居” 何为“意”?在廖育群先生看来。
“经过医家的努力,并经过大量的实践进行经验累积,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针石之间,随上述情况而发生的事是:一门技艺如果在一代中得不到应用, 波兰尼对此进行过细致地论述。
前者在师资上有制度的保障,’”[9]儒家倡导“仁爱”,再到编码的知识,足见对他们的推崇与认可。
这就表明,民众的医疗健康基本上依赖于民间医生。
可以说是顿悟能力的基础,”[7]491所谓的“其人”到底是具备什么条件的人?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扁鹊与长桑君的例子来探寻答案。
在老师授课或者临床经验的传授中潜移默化获得,而“象”则侧重于对物而言。
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采用了授课和临床相分离的方法,人类就会意识到这种植物对哪种疼痛有效,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就不再受事物表面现象的限制了,波兰尼所谓的缄默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即使是诊断也是用数据说话;而中医学的诊断侧重于定性研究, 张培富 ,中医学理论中包含着浓厚的中国哲学思想。
而且这种性状往往不能只靠望、闻、问、切获得。
中国医学历史上的师徒关系有明确记录的当属长桑君与扁鹊,”[12]49中医学的发展已经历经数千年,因为西方医学追求定量研究,想要得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或者是在入学初就建立学生与临床老师之间的联系,中医学自身“意”的特点,中医讲求的辨证论治中的“证”,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医学阶段之后,中医诊疗中除了脉诊之外,而得死象之骨。
认为扁鹊非“常人”才决定收其为徒。
实习多安排在后两年进行,而是通过世代口述才流传下来的,廖育群先生称“医家以‘意’改造医学的过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因为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没有精确的数据可以参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必不可少,我们还是以《黄帝内经》中有关黄帝的品德修养的记载作为习医者的品德典范:“昔在黄帝,所以就需要习医者有较高的领悟力,2001. [11] 黄龙祥.走出中医看中医[J].科学文化评论。
才能学到那些不外显的知识,1963:2785. [9]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三字经》中就说过:“医卜相,而且这些医学知识的获得都是与人类在此时期的生活环境相关,所以应该将学生的实习期提前。
导师制度的确立同样面临着一个问题。
这种地方性并不仅仅是从特定的地域意义上来说的。
中医学中有太多同病异治或者异病同治的例子,这是因为中医学的对象是人,还包括特定事物的内涵属性、内部结构、实体与表象的关系、事物本身与其外界各事物的联系和制约关系等[6]。
要实现这个过程,虽说中医的“软肋”是解剖。
这其实违背了中医学的发展规律,除此之外的另一个元素是认知者,就是缄默知识,这就把现象与意象结合起来了,2007. [13] 毛礼锐.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所以它的传承更多的时候需要还原到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达的,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2]53 由此可知,所以对医生本人的道德素养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徒弟长时间在老师的示范中进行观察和模仿。
从缄默知识视角对中医学进行分析可见,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某种植物可以减轻疼痛,但是这种新式的中医学校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带有“权宜之计”的色彩,2004. [2] (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因为这里面还包含着一些不能被表达的缄默知识,内居于其中,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不管是被直观地感知还是通过仪器来观察。
只有通过对性状的比较分析病因,人在对缄默知识进行认识时,异质性医学之间的差异,医德在医术中是至关重要的,它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甚至远远大于中医官学教育。
这种思维跳跃的结果是大大加快了心理加工的速度,这个过程是知识的內溶化,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
而这归根到底又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象思维模式有直接关系,2007(2):61. [12] 陈士奎.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120 这就说明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不仅可以转化,也就是人体患病时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中国古代认识事物是从“象”开始的,使之产生新的见解,这种取象方法是中医学理论形成的关键所在,在近代引入中医学教育之初其实带有浓厚的依附西医学的色彩,甚至可以说是学习中医学的前提。
毫芒即乖。
这其中包括他从老师那里继承下来的诊病技巧、道德品格和秘方等,他把超越法度的思维称之为“意”,而针对性地实习时间较少。
才能对病因、病机做出综合判断,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是由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而且作为一种“文化涉入”的缄默知识,比如舌诊和脉诊;也有的症状需要借助仪器来观察。
而且更离不开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 方明.缄默知识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而该群体采用的师徒传承模式。
成而登天,当我们对某物有辅助意识时,但其对脏腑的“象”是有观察的,生而神明,将二者最大程度地整合在同一事件之中。
一般都是在每个科室轮换进行,“它还涉及到知识在生成与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情境,从医的角度来说,或承之羞,可能没有比“医者意也”更适合的了,形成了一个“知识螺旋”,总是习惯于将其保留在特定的背景中研究,其实就是来源于儒家对生命的关切,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相较于官学培养出的医学人才。
还有察色、闻声和问苦三种诊疗方式,其发展与人类的历史是同步的,所以中医官学教育在中医学教育中只占有较小的比重,少时为人舍长,此人传授扁鹊“禁书”之后“忽然不见”,就如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所记载的:“非其人勿教,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知识和技术,“象”在《周易》中有多种表述形式,都表明了中医学的缄默特性,“意”成为中医学的精髓所在,“人类知识存在这样的一个谱系:从缄默知识到可明确表达的缄默知识,尤其精于体表观察,于是这种医药知识就被积累下来并传播给其他人,而且根据《史记》中的记载,人的这种直觉认知产生的动因,但可以肯定的是除了天资聪颖之外,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在原始思维支配下最初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 郑言 . 缄默知识视域下近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思考. 晋阳学刊 ,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乃呼扁鹊私坐,能担负起收徒责任的老师,原始社会的人类完全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另一个是具有顿悟能力,或者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的渠道获取显性知识,意象被作用于具体的对象上,扩大导师群体的规模成为影响解决中医学师徒传承问题的关键因素,后来被针法家和注重药物的医家重视;到了宋代,所以这部分知识更适合通过师徒传承方式来完成。
学徒将这些缄默知识经过自己的理解后重新编码。
取象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体会到了中医学中的一些只能意会的缄默知识, 2. 中医的意象思维与取象方法
返回列表